【编者按】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目前我国政府和高等学校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2008年学校工作要点中,我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和校地深层次合作,与大型企业签订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服务苏北科技计划”等任务。本期选介一篇介绍中南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南大学实施的“科教兴湘行动”从顶层设计、组织实施方面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校首先在规划层面主动对接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的综合优势,进而通过分解服务任务、搭建合作平台、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打造有利于高校服务地方的内外部环境,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实现了大学与地方发展的双赢。有关思路和措施,对我校面向地方经济,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为例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念,创建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验证明,高校将其知识资产转移和扩散到企业和社会其他领域,是强国、强省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质所在。面对知识经济引发的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和高校仍在进一步探索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双方认为最有价值的服务。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发源地,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形成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为确保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湖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地实际,规划制定了富民强省、建设和谐湖南和创新型湖南的宏伟目标,并确立了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和科教兴湘、人才强省战略,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中南大学地处湖南省会长沙,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首批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一直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自2006年以来,中南大学进一步将服务湖南作为建设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并纳入《中南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成立科教兴湘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效获得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一、规划服务重点,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与高校自身特色
2002至2005年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W)组织美国、英国、芬兰等五个国家的有关工程、管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就大学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大学对区域创新过程的作用依赖于当地经济产业结构,新产业形成、产业移植、产业多样化、产业升级等均需要不同模式的技术支持,也需要大学不同类型的贡献;大学必须深刻认识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及其创新过程,将大学的贡献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并使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完全符合大学既定的追求卓越的教育与研究使命。也就是说,知识转移既要考虑知识受方的需求,也要考虑知识源头的优势,只有双方的最佳结合,才能使地方最大限度地从大学的服务中受益,也使大学在贡献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大学服务社会有多种途径,威斯康星大学以“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两种方式为威斯康星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展服务,使威斯康星大学成为本州经济文化发展的“服务站”。据对美国MIT的68位从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个人拥有专利的学者的调查发现,咨询、科技出版物、毕业生及合作研究是最重要的知识转移途径,各种知识转移途径的相对重要性见图1。这些经验和调查结果为大学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参考。
图1知识转移途径的相对重要性
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具体做法,中南大学在确定为地方服务的途径时,既强调原有的出版论文、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知识转移方式,又结合学校的特色和经验,确定“十一五”期间学校重点为湖南省当好“三库”:一是人才库,为湖南省输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和干部;二是科技库,为湖南省推进“三化”,特别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思想库,组织专家为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提供咨询。中南大学自2000年由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以来,通过特色集成、优势共享、辐射共生、交叉互动,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有色金属、生命科学、铁道工程领域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实现了“1+1+1〉3” 的聚合效应。为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在深入分析湖南省“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基础上,充分对接当地的需求和学校的优势,精心制定《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力求服务双方共同受益。《行动纲要》从增强湖南自主创新能力、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湖南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参与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和湘西地区开发等五个方面总体部署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的重点服务领域和区域。
为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根据湖南省提出的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以及着力扶持的10大优势产业集群,中南大学结合自身的学科和科研优势,对其中的5大产业发展提出了服务目标,主要涉及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钢铁有色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针对具体的研究领域,学校提出了增强湖南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一是协助湖南省在高性能材料、人类胚胎干细胞、生物冶金、极端制造等前沿技术领域通过加强原始创新抢占制高点;二是在金属资源开发与加工、智能化工程机械、重大疾病防治、大型复杂土木工程等领域通过强化集成创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三是结合国家和湖南省重大专项,在高速列车、城市轻轨列车、高强度宽厚板等领域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学校将全面开放各类资源,促进技术转移,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互动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为向湖南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学校将充分发挥湘雅医学院和三个附属医院的优势,开展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研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各社区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做贡献;支持地方医院建设,积极为地方医院培训医护人员和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积极推广医疗新技术研究;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名医,加强医疗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为推动优势区域、优势领域跨越式发展,增强聚合辐射能力,从而带动其他区域和领域发展,学校根据湖南省制定的加快长株潭和“3+5”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在空间上构筑了“三环三带”覆盖“3+5”的格局,即:学校周边2公里范围内为第一环,构建高技术项目孵化带;学校周边20公里范围内为第二环,建设高技术产巾示范带:学校周边200公里范围内为第三环,覆盖“3+5”城市群,形成高技术产业辐射带。在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方面,学校将科教兴湘行动的重心定位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重点服务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参与三个国家开发区的二次创业,重点支持这一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学校将对口支持地方医院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湘西、郴州、张家界等比较偏远的县级医院。
二、构建服务体系,打造有利于高校服务地方的内外部环境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有深刻的认识,但如何实现高校知识的转移,不仅缺乏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经验,尤其缺乏相应的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支持环境。基于对高校为地方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在精心规划了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后,中南大学着力打造有利于《行动纲要》实施的内外部环境,确保服务目标的实现。
(一)分解服务任务,落实科教兴湘行动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高校为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起步较早、成效显著的是美国。美国高校之所以能积极、主动为区域经济服务,除了国家的法律、政策保证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高校将社会服务职能直接体现在薪酬构成中。为激励教师为社会服务,教师薪金一般按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工作量核定,如按“40:40:20”或“50:30:20”的比例核定工资,说明教师在全年的正常工作时间中必须有规定比例时间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如果某教师当年公共服务的工作量未达到规定要求,其下一年的工资将受到影响。这种管理模式对于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国高校目前尚不具备将社会服务职能纳入教师个人薪酬体系的条件,但社会服务职能的落实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为使科教兴湘行动具体化,中南大学在规划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的同时,还根据服务思路制定相关指标体系,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服务等方面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达到的目标(详见表1)。为落实《行动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学校从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的实际出发,依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将各项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分年度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相关部门作为责任牵头单位,再进一步将任务分解到各二级学院。人事部门将分解的任务落实到二级学院的目标责任书中,将科教兴湘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三级单位及个人的年度考核指标,学校年终津贴的发放与所有年度考核指标的实现情况挂钩。该项举措在保证完成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提高了教师参与科教兴湘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1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服务指标体系
服务类型 |
服务项目 |
计划值 |
人才培养 |
为湖南输送各类合格人才 |
35000名 |
其中:研究生 |
4000名 |
本科生 |
10000名 |
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生等 |
21000名 |
培养各类在职人员 |
30000名 |
输送各类干部 |
100名 |
科技创新 |
向湖南省转移科技成果 |
1000项 |
为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咨询 |
1000家 |
在湖南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
100家 |
与湖南有关城市和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共建国家或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 |
10个 |
共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
15个 |
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
10个 |
医疗服务 |
推广医疗新技术 |
350项 |
医院年门急诊量 |
400万人次/年 |
医院年出院人次 |
23万人次/年 |
医院年手术量 |
15万台次/年 |
(二)搭建合作平台,沟通科教兴湘行动的合作交流渠道
官产学研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教育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通过将合作各方分别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进行有效组合,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基于对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为加快中南大学为地方服务的步伐,学校高层领导积极与省政府及重点服务区域的政府部门交流,宣传学校的科教兴湘思路和做法。湖南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对中南大学主动为湖南省科教兴湘做贡献的行动给予高度肯定,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亲自批示,要求省发改委、科技厅加强与学校沟通,推动产学研结合,早见成效。为此,湖南省政府和中南大学建立了省、校联席会议制度,并在省发改委和中南大学分设秘书组,双方定期交流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情况和中南大学科技兴湘行动纲要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搭建大学与企业联系的桥梁,还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联动的科技“定货会”制度,形成了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为科教兴湘行动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促进市校合作,中南大学本着“资源共享、创新同步、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 的原则,先后与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娄底等市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在经济、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此外,学校还与所在地长沙市岳麓区政府、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加快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步伐,积极探索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模式。这些全面合作协议的签订,使政府部门对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科研实力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认同。此后,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地企业发展需求和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积极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并对一些重大需求项目给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如株洲市、湘潭市科技局分别组织所在区域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与中南大学的相关专家召开座谈会,洽谈科技、社会事业、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等合作事宜,不少企业当场与学校相关学院签订了科技或人才培养专项合作协议或意向。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企业加深了对学校的了解,有的大型企业主动与中南大学联系,商谈校企全面合作事宜,如湘潭钢铁集团主动要求与我校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在研究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围绕基础研究、材料和冶金机理研究、机械设备及电气自动化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及三废资源化、物流研究和医药卫生等领域,加强项目的技术联合攻关。学校先后与省内的涟钢、湘钢、长沙铜铝材厂、株冶集团、601厂、衡阳管线集团、柿竹园铅锌矿等30多家大型骨干企业签订了校企全面合作办议。
(三)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与科教兴湘行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离不开与其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技政策环境。中南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全面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十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依托国家或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点或硕士点,坚持择优发展的原则,调整新增18个本科专业。新办专业设置既面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又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例如:“生物科学”专业依托“遗传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生物科学”博士点,“材料化学”专业依托"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 “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依托“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机械工程”博士点等。此外,为向在湘企业提供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制定了“订单式”培养方式,以企业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既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Lee Branstetter的研究表明,大学专利及其相关的专利许可在美国不是唯一也不是重要的知识转移方式。但中南大学的经验说明,大学专利入股实现产业化是重要的也是成功的知识转移途径。学校认为,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是学校国有无形资产的最大流失,因此,为盘活学校存量资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校前的原中南工业大学即制订了《关于落实国家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的实施办法》。合校成立中南大学后,该办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更广泛的执行。该办法突出强调了“两个70%”的利益分配办法,即:“将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将非政府计划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该政策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产权的形式物化了学校的无形资产,被称为中南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学科性公司制”是该模式的实质内容,主要是指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以科技成果作为核心技术作价入股,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有效地开展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一般的公司相比,“学科性公司制”具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更强调“知识制造”,即:学科性公司依托学科而产生,与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科的发展为学科性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制造”和强大的人才与技术支持,学科性公司的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来源,加速“知识制造”,二者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更强调创新思想作为产权要素参与分配,即:为学科性公司提供创新思想的科技人员和学校(学科)均在公司持有无形资产股份,学校持股所获权益全部用于支持学科,这就确立了科技人员在利益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赋予"知识制造"最直接的动力源泉和最广阔的运作空间。
三、注重服务成效,实现大学与地方发展的双赢
地方经济是由其人口驱动的,而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最大的驱动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水平越高、越全面,经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高等教育的水平就越高。中国的高等学校只有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得到政府、企业、民间等社会各方面对高等学校更多的支持。中南大学多年的服务地方实践以及有计划的科教兴湘行动,由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服务成效显著,地方和学校均获得共同的发展。
(一)以服务为宗旨,为富民强省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为给湖南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学校不断增加在湘的招生比例。2006年,学校在湖南共招收各类学生13000人,其中在湖南招收本科生的比例已达学校本科招生总数的29%;在职博士生在湖南招生的比例达38%,在职硕士生在湖南招生的比例达80%。学校为湖南输送了8300多名各类毕业生,其中研究生和本科生2400余人,占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总数的31%。同年,学校还为湖南培训高校教师461名,医务人员120名,为湘西自治州培训中小学教师173名。学校三所附属医院组织103名医生赴湘西对口支援当地医院建设,开展医疗卫生扶贫,并与30多家基层医院建立了医疗技术合作和"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在2006年的抗洪救灾斗争中,学校先后组织10支医疗队赴重灾区义务接诊,其中湘雅医院医疗队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此外,学校主动提出为湖南新型工业化输送一批综合素质好、熟悉工业经济技术的干部,为全省厅局级领导干部提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知识培训。目前,第一批选送的干部即将赴地方任职,培训工作也将全面启动。
在增强湖南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2006年,学校共承担湖南省各类研究计划项目640余项,其中包括湖南省急需研究解决的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示范两个重大项目。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方面,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在湖南省重点企业建立了一批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例如,学校与华菱集团合建了涟钢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与湖南晨通公司合建了湖南省铝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联重科合建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协助湘钢争取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学校与湖南省1000多个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炭/炭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两个70%”政策激励了有专利成果的学者积极发展学科性公司,直接为湖南省优化产业结构做贡献。2006年,由学校控股或参股的学科性公司产值已超过50亿元,特别是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去年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在创业板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中大创远公司自主研制的七轴五联动数控锥齿轮加工机床,打破了美国格里森公司的垄断,在机床行业引起巨大反响,为湖南省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给省委、省政府当好“外脑”,学校会同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湖南省科技厅、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沙市商业银行等,相继建立了湖南经济问题研究中心、中部崛起战略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现已产生一批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学校提出的“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湖南在中部崛起、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超前部署生物产业”等建议被省有关部门采纳;关于加快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建议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就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我校向张春贤书记呈报了两份调研报告。湖南省委任命学校党委书记李健担任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另外,我校有11位院士和专家被省人民政府聘为咨询委员会成员,占咨询委员总数的1/3。
(二)在贡献中发展,学校办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
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中南大学自身在各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传统强势学科的优势不断强化,新学科的建设特色明显。以文学院为例,该学院成立只有五年,但由于与湖南省优势文化产业的结合,在将湖南省从文化资源大省打造成文化产业强省的同时,该学科发展的方向得到凝聚和锤炼,全国第一家文化产业品牌专业研究机构——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落户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年度发展报告》、中国文化品牌年度排行榜等的发布,使小学院产生了大作为。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专业设置以国家、行业、地方需求为导向,并依托重点学科和博士点,使得中南大学近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学校控股或参股的学科性公司既为湖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成为本科教学重要的实习基地,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的产学研平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使最新的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了最新的知识。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承担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稳步增长;继2005年黄伯云校长领衔的团队研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后,钟掘院士领衔的团队研究的“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于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数目占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总数的50%;通过融入国家和地方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学校申请及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新校区建设方面,由于省、市、区各级政府领导把中南大学新校区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责任来落实,多次到学校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使拆迁工作在近两年进展迅速,为按期完成新校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美国MIT的Rosadind Williams说,“知识是全球化的,学习是局域化的”。学习,乃知识转移动科教兴湘行动之过程,知识转移过程只有充分考虑转移双方实际供求,才能达到互利双赢的成效。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它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赢得了社会的支持,也为中南大学自身的发展了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